得了鼻窦炎怎么办慢性鼻窦炎
来源:石家庄新闻网 日期:2023-09-18 阅读:得了鼻窦炎怎么办 慢性鼻窦炎
得了鼻窦炎怎么办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【概述】慢性鼻窦炎,亦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。常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能得到适当医治而至。以多粘液或脓性鼻涕、鼻塞、头痛及嗅觉消退或消失为主要临床症状。现代西医学除穿刺冲洗、手术疗法外,还没有理想的治【概述】
慢性鼻窦炎,亦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。常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能得到适当治疗而至。以多黏液或脓性鼻涕、鼻塞、头痛及嗅觉消弱或消失为主要临床症状。现代西医学除穿刺冲洗、手术疗法外,还没有理想的医治措施。
现代用针灸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报道,始见于1954年[1]。60年代起不断有多例观察的临床文章出现,有些用抗生素或理疗效果较差的病人,针灸后却常常获得较好的疗效。针灸不但可使头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,并能使肿胀充血之粘膜皱缩,有利于通气和分泌物引流。在刺激方法上,多用针刺之法,并主张深刺。近些年用电针法,也有一定效果。目前,有效率在90%左右北京干细胞治卵巢早衰要发多少钱。但本病现代针灸资料积累尚不多,其临床规律还须进一步通过实践探索。
【治疗】
体针(之一)
(1)取穴主穴:迎香、印堂、百会、合谷。
配穴:风池、上星、尺泽、列缺、通天、攒竹。
(2)治法以主穴为主,效不显时酌加配穴。每次取3~4穴。迎香穴用28号2寸毫针,先速破皮进针,直刺0.2~0.3寸深时,再以35~40度角斜向上刺,直刺至下鼻甲前上端,针深约1.5寸深,鼻腔可能出血数滴,但没必要止血,同时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及打喷嚏等。不提插捻转,留针40分钟。印堂穴,先嘱患者正坐,前臂置于桌上或膝上,术者左拇、食指捏紧患者鼻根,微向上提,右手持针,针芒略朝下刺入穴位,然后沿鼻背中线斜行向下,进针约6~7分深,针尖宜刺中鼻骨,患者感明显酸胀感。百会,针向前方平刺,至有胀重感;合谷,针向食指方向斜刺,以有明显酸、胀感为度。后3穴,均用平补平泻法。配穴,得气后,亦施平补平泻或泻法,留针20~30分钟。逐日或隔日1次,10次为1疗程。疗程间隔3~5天。
(3)疗效评价疗效辨别标准:基本康复:症状消失,治后3个月不复发;显效:治疗后鼻塞明显减轻,鼻分泌物减少,嗅觉恢复;有效:临床症状减轻,但不巩固;无效:无改进。
共治疗82例(包括部份慢性鼻炎),按上述标准评价,基本康复40例(48.8%),显效21例(25.0%),有效17例(20.0%),无效4例(4.9%),总有效率95.1%[2~4]。
电针
(1)取穴主穴:合谷、内关、足三里、内庭。
配穴:分为2组。1、风池,2、第一、2颈椎下。
(2)治法主穴每次均取,配穴任取一组。主穴针刺,手法宜轻,针刺宜浅,不一定要有得气感。然后接通电针仪。方法为用1负极导线,四正极导线。负极导线连接铅板,外包绒布衬垫,并以盐水浸渍以导电,置于配穴上;正极导线,接通四肢穴位。使用密波,频率为280~320次/分,通电后以患者感舒适为好,电流强度中等。通电后患者即感四肢各穴麻痹,约10分钟后四肢末梢发凉,手足心汗出。随后头部出现潮红、发热感,咽唇发干,鼻内分泌物减少。每次通电1~1.5小时,停止通电后,鼻腔内仍无分泌物,呼吸通畅,四肢发凉和出汗症状消失。逐日或隔日1次,10次为1疗程,疗程间隔7~10天,一般进行二~3疗程。
(三)疗效评价共治41例,基本康复32例(78.1%),有效8例(19.5%),无效1例(2.4%),总有效率达97.6%。一般而言,病发时间短的效果好,青少年的疗效优于成年人。对25例治愈病人,作了随访,2~3年内复发3例,表明远期疗效也较好[5]。
耳穴压丸
(一)取穴主穴:内分泌、肺、脾、肾、外鼻。
(2)治法上穴均取,仅选一侧,两耳交替,用胶布各贴压1粒白芥子于穴上。并嘱患者用手按揉各穴,每次每穴按揉20圈以上,以局部胀而微痛为度,日行4次。逐日换贴1次,7日为1疗程。
(3)疗效评价共治72例上额窦炎患者,结果,康复66例,有效4例,无效2例,总有效率为97.2%[7]。
艾灸
(1)取穴主穴:分2组。1、阳白、攒竹、鱼腰;2、四白、迎香。
配穴:足三里、阳陵泉;头顶痛加百会、太冲,额痛加内庭、行间,枕痛加玉枕、后溪、昆仑、风池。
(2)治法主穴每次取一组,两组交替应用,用隔蒜灸法。配穴据症酌取,用常规针刺之法。灸法操作为:选独头大蒜2个,切成厚度为0.7厘米之蒜片,置于穴区,将艾绒搓成如花生豆大的锥形艾柱放在蒜片上,用线香点燃施灸,灸时不宜太热,以患者感舒适能耐受为度,并嘱患者闭上双眼。病属急性者每穴灸3~5壮,慢性者灸5~7壮,逐日灸1次,7~10次为1疗程。
(3)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2例(包括上额窦炎76例,额窦炎18例,筛窦炎6例,蝶窦炎2例),康复61例,显效24例,有效12例,无效5例,总有效率为95.1%[6]。
体针(之2)
(1)取穴主穴:阿是穴。
阿是穴位置:耳屏前约3~3·5cm,即下关穴前1~1·5cm处。
(2)治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,以28号或30号2寸长毫针垂直进针5~5·5cm,便可剌到蝶腭神经节,如剌中该神经节,病人局部即刻有放电、喷水或齿痛感并向周围放射。有此针感后,便可起针,不留针。每次一侧,交替选用,症情重者亦可取两侧。每4~7天1次细胞激活丰胸术安全吗,5次为1疗程。此法进针深,针区在颅底,血管神经丰富,故医者须熟悉解剖部位,针具要周密消毒。
(3)疗效评价共治1594例,康复1005例,显效342例,有效112例,无效135例,总有效率91.5%[8]。
【主要参考文献】
[1]吴文华。上额窦蓄脓症。现代针灸1954;(1):31。
[2]郭荫南。针灸治疗67例慢性鼻炎及慢性副鼻窦炎的初步报告。中医杂志1959;(12):843。
[3]潘但铨。针刺医治慢性鼻炎、副鼻窦炎50例。贵州医药1981;(3):20。
[4]宿亨禄。深刺迎香穴治疗慢性鼻窦炎10例。中国针灸1984;4(5):16。
[5]艾亨贻。电针医治副鼻窦炎41例疗效视察。上海针灸杂志1985;(2):10。
[6]李玲玲。隔蒜灸医治副鼻窦炎102例疗效视察。中国针灸1992;12(3):29。
[7]董世德。耳穴压籽法治疗上额窦炎72例。广西中医药1990;13(2):21。
[8]孙庆珍。针剌治疗慢性鼻炎3658例。中国针灸1997;17(7):431。鼻窦炎是1常见病,分急性和慢性两类。慢性者较多见,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以后,但牙源性上颌窦炎可慢性起病,部份筛窦炎亦有开始即呈慢性者。急性鼻窦炎多发生在一个鼻窦,慢性鼻窦炎则可累及两个以上,乃至一侧或两侧所有的鼻窦。中医学称为“鼻渊”。
未病先防
耐寒锻炼,增强体质。耐寒锻炼是预防鼻炎、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。冷水浴是最简单有效的耐寒锻炼。一时不能适应者,可先用温水,逐渐降低水温直至用冷水,终年坚持。
积极完全治疗扁桃体炎,牙周炎等邻近组织的疾病,消灭邻近组织感染的机会。
避免游泳不当等引发的直接感染。
戒除烟酒,忌辛辣刺激食品,以避免助热化火。
注意擤鼻方法,鼻塞涕多者,宜两侧鼻孔交替擤鼻,切忌用力过猛,导致鼻腔分泌物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干细胞修复疗法。
注意劳动保护,保持工作环境空气流通,工作环境粉尘多者,应带口罩。
既病防病
患鼻窦炎后,应尽早完全治愈,若迁延日久,有产生骨髓炎、化脓性胸膜炎等并发症的可能。
清洁鼻腔,去除积留鼻涕,保持鼻道通畅,可让患者做低头,侧头运动,以利窦内涕液排出。
掌握正确的滴鼻药方法。滴鼻药是防治鼻窦炎的主要方法,但滴药方法不当,很难凑效。如有的平卧位滴鼻药,有的坐位仰头滴鼻药片刻就起立。这样,药仅能到达鼻腔前方,或很快顺鼻底流到口咽,既没法让药流到鼻腔上方内外壁和顶部发挥药效,又因药很快流到口中感到药苦而不乐于坚持用药。
正确的滴鼻药方法:先擤净鼻涕。后组鼻窦炎患者,取平卧位垫枕,头部充分后仰,鼻孔朝天,两侧鼻孔同时滴药3~4滴,轻压鼻翼并左右摇头数次,让药液充分到达病变区,待3~5分钟再坐起。前组鼻窦炎患者取侧卧位肩垫高,先滴下侧鼻孔,3~5分钟后轻滴另外一侧。若伴随高血压的病人,头低位可增加脑部血压,有时可招致意外,应取半卧位。头先偏向一侧肩部,下侧鼻孔滴药后慢慢转至对侧,同法滴药。注意滴药后半小时内不擤鼻涕,养成逐日按时滴药习惯。一般每日3~4次,每次3~4滴,儿童1~2滴。
(1)中药冶疗
1.鼻流多量黄白粘涕,伴发热恶寒,口干,舌质红,苔薄白,脉浮滑数或浮数者,为肺经风热。宜疏风清热,芳香通窍。用苍耳子散加减:苍耳子10克、辛夷花10克、白芷15克、薄荷6克、黄芩10克、玄参15克、菊花10克、连翘10克、葛根15克。
2.鼻涕黄浊粘稠如脓,有臭味,伴发热、口苦咽干、眼花、耳鸣耳聋、舌质红、苔黄,脉弦数者,为胆府郁热。宜清泄郁热,利湿通窍。用龙胆泻肝汤加减: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、黄芩10克、柴胡10克、生地20克、车前子10克、(包煎)泽泻10克、当归10克、木香10克、甘草3克、连翘20克、苍耳子10克。
3.鼻流黄浊量多,涓涓长流,头重胀而痛、肢体困倦,食欲不振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数者,为脾经湿热。宜清脾泻热,利湿祛浊。方用加味四苓散(经验方):猪苓15克、茯苓10克、泽泻10克、白术10克、厚朴10克、陈皮10克,可加苍耳子10克、连翘30克、黄芩10克、白蔻仁6克、霍香6克。
4.鼻涕粘白而量多,无臭味,每遇风冷则加重,伴自汗恶风,气短乏力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缓弱者,为肺气虚寒北京北联干细胞治疗中心电话。宜温补肺气,疏散风寒。用温肺止流丹加减:人参10克、荆芥10克、细辛3克、诃子6克、甘草3克、桔梗10克、鱼脑骨10克、黄芪10克、防风10克、丁香6克、羌活10克、白芷10克、苍耳子10克。
5.鼻涕粘白或粘黄而量多,无臭昧,头重眩晕,肢倦乏力,食少腹胀,面色萎黄,大便稀溏、舌质淡,苔簿白,脉缓弱者,为脾气衰弱。宜健脾益气,清利湿浊。用参苓白术散加减。党参15克、白术10克、茯苓10克、扁豆10克、山药15克、砂仁6克、苡仁10克、莲肉10克、辛夷花10克、苍耳子10克、黄芪10克、泽泻10克、白芷10克。
(2)外治
1.滴鼻:滴鼻灵、21%牡丹皮液,每天滴鼻3~4次,每侧鼻腔滴l~2滴。或蜂蜜清汁加冰片少量,滴鼻,逐日2~3次。
2.吹鼻:冰连散(黄连、辛夷花、冰片),鱼脑石散(鱼脑石、辛夷花、细辛、冰片)吹鼻,逐日3~4次。
3.塞鼻或涂鼻:孩儿茶60克、鹅不食草30克、冰片15克,共研末用香油调成稠浆,涂鼻或塞于鼻中,逐日2~3次。或儿茶研细面用香油调成膏涂于鼻内,逐日1~2次。
4.穴位注射:取肺俞穴,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.5毫升每周二次。
5.鼻窦穿刺冲洗灌注法:适用于上颌窦炎。方法:按常规进行上颌窦穿刺,冲洗出窦内积脓,并尽量排清窦内积液,偏热者注入鱼腥草液2~3毫升;偏寒者注入鼻窦灌注液(黄芪10克、淫羊藿10克、桂枝6克、当归10克、辛夷10克、白芷10克、薄荷6克、野菊花10克、栀子10克,水煎,过滤,浓缩。)每周二次。
(3)针刺疗法
取穴:迎香、印堂、太阳、合谷、风池、上星、百会、足三里。每次取2~3穴,偏实者,强刺激;偏虚者,用补法。留针10~15分钟。一天一次,7~10天为一疗程。